贾兴嘎岭:完善售后保障,改善新能源汽车产业
栏目:公司资讯 发布时间:2025-10-28 09:19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经过快速增长,行业已进入以创新技术和优质服务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一些新问题也不断出现。比如,一些车企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运营压力,售后服务体系的维护受到考验。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哪吒汽车陷入困境后,部分车主面临专属配件供应不足、维修周期长、第三方维修困难等问题,最终导致维修成本大幅上升。这体现了发展稳定、可持续的售后服务体系,不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也是维系长久发展的关键。行业生态健康,增强社会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充分信任。具体来说,哪吒车主面临的问题背后有很多结构性原因。首先,是供应链体系的垂直整合和相对封闭。与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汽油车企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社会化的零部件和流通网络。为了掌握基础技术和产品定义权,动力汽车新企业往往采用垂直整合的供应链模式。大部分主要部件(如“三电”系统、专有芯片、智能座舱硬件)都是定制开发的,形成了品牌内部的封闭系统。这将导致一旦主厂发动机运行出现问题,整个电流供应链就很容易受到影响。被关闭,导致配件供应被“断绝”。对此,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完善,但相关股份和共性制度的建设仍需要一段时间。其次是“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服务连续性挑战。现代智能电动汽车的价值和功能高度依赖于软件。该页面的车辆电源管理、能源管理、智能座舱体验甚至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均由软件控制,需要定期OTA升级来优化体验、修复漏洞、确保安全。当车企退出市场更新服务、软件暂停时,汽车可能无法获得重大安全补丁或性能优化,逐渐成为“软件孤儿”,其核心价值将迅速衰减。这也是传统汽油车时代没有遇到的新问题。最后,独立的第三方售后服务体系不够。由于技术壁垒、数据权限以及接入渠道的限制,一个强大、专业的独立售后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第三方维修机构很难获得主机原厂的技术诊断软件、维修数据和配件。即使他们愿意,也无法对这些品牌的车辆进行深度维修和保养工作,无法有效填补原设备制造商离开后留下的服务真空。面对这些新挑战,必须通过法律、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作,构建更具弹性的售后保障生态系统。一是强化法律和制度保障。法律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值得信赖就事实而言,2025年进入审议程序的《企业破产法修订草案》显示了制度层面的进展。草案中“消费维持生命必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债权”被提升至支付顺序的第二位,仅次于人身伤害赔偿。为企业遭遇严重风险时优先保护车主的基本权利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草案中提出的“破产保护基金”机制也为解决破产案件中售后服务资金来源问题开辟了新思路。 二是推动完善企业责任和退出机制。汽车企业必须认识到,售后服务是其对消费者长期承诺的一部分。行业可积极探索建立“汽车企业AF”等前瞻性机制“三销售责任视角”,通过根据销量收取部分资金,为潜在的售后服务责任提供资金,确保品牌在经营困难时也能履行对现有用户的首要保障义务。当企业面临重组时,应优先鼓励“挽回”而不是“挽回”,尽可能保留企业的“服务实体”,延续品牌价值和服务能力 重组后出售。如果清算不可避免,应引导企业在退出前通过技术许可、数据开放、配件供应对接等方式,将售后服务妥善转移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实现服务的顺利转移,而不是“走着走”。三是培育开放协作的产业生态系统。从长远来看,打破技术消除所有障碍,培育健康的第三方独立售后市场是关键解决方案。应鼓励整车厂在保证安全和基本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适度开放部分非核心维修权、技术标准和零部件,向以下第三方服务商提供。同时,建立第三方行业认证认证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跨品牌新能源维修中心,形成对原厂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增强整个工业售后网络的稳定性。 健康的产业生态系统不仅需要前沿的技术和炫酷的产品,更需要长期让消费者放心的服务保障体系。我们希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产业链开放协作,打造形成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让创新技术真正服务人民,实现稳定长期发展。 (作者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