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样:中美对非贸易政策正朝两个方向发展
栏目:公司资讯 发布时间:2025-10-27 09:11
重庆中欧班列将于10月24日首开直达非洲的线路,该线路采用“铁+海”跨洲运输模式,最终到达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中非贸易的紧密程度可见一斑。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非洲进出口增长19.5%。中非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今年6月,中国政府宣布对53个非洲国家的所有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待遇。这一开放举措涉及面之广、惠益之严,在经贸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相比之下,美国《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到期。该法案自2000年实施以来,为大多数非洲国家提供了免关税待遇和便利的市场准入,对促进非洲对美国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版本的法案已经过期,尚未进入美国国会的重新授权程序。不仅如此,美国自2025年4月起对非洲国家加征10%至30%不等的关税。这一关税政策直接削弱了非洲国家近年来积累的出口优势,并给非洲国家一些新兴的制造业带来了灾难。可以说,美国和中国的非洲政策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是试图将非洲纳入西方管理的、以地缘竞争为目的的排他性供应链;二是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开放供应链。近年来,美国依靠《降低通胀法案导向》中的原产地规则和“受关注外国实体”规定,以及《美国贸易法》中的“友好岸外包”导向。围栏生产法案,试图将地缘政治与关税和补贴联系起来,建立基于政治一致性的专属供应链网络。对于非洲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它们参与美国主导的生产体系​​的能力不是由产业竞争决定的,而是由美国的战略偏好决定的。当外交立场或合作优惠不符合美国要求时,该国可能暂停或不暂停关税优惠,包括供应链补贴。 相比之下,中国对非政策遵循开放的基本逻辑。中国对53个非洲国家实行全品类零关税待遇,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设置意识形态门槛。这种开放不是短期交易,也不是为了控制资源,而是为了给非洲国家提供一个可以进入的外部市场,可预测的、长期的规划。在这一政策框架下,供应链的发展不是取决于“谁加入”,而是各国和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选择如何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于非洲来说,这不仅仅是降低贸易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长期稳定性和确定性,为投资降雨、劳动力培育、就业增长和产业升级提供结构性空间。中国的零关税政策不是单向“援助”,而是对非洲自主发展的结构性赋能。长期以来,非洲工业化基础比较薄弱。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年工业统计年鉴显示,非洲出口仅占全球制造业出口的1.3%左右,制造业对GDP的贡献长期较低——2023年仅为13%,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为 28%。在此背景下,中国实施零关税政策,不仅大幅降低了非洲工业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而且还通过市场机制鼓励资本流向非洲本土制造业。企业在非洲扩大生产足迹,不仅可以利用非洲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和资源,还可以利用零关税政策,将制成品直接出口到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从而显着提高投资回报和非洲的投资吸引力。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零关税政策是对未来信心的体现。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不同于传统权力政治逻辑的发展道路。中国认为发展不应该是少数国家的特权开放不应附加政治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不会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把贸易教化或政治化,而是会把市场开放作为对外合作的最大忠诚。零关税政策的背后,不仅是中国对自身发展经验的坚定认知,也是对世界多极化和南南合作趋势的深刻洞察。尊重非洲自主发展潜力,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稳定。面对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等根本性变化,中非合作可以以开放应对侵蚀,以合作对抗分裂,以共赢取代对抗。这不仅是中非走到一起的现实选择,也是推动世界走向更加包容、公正、可持续未来的中国答案。 (授权或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