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从模拟谈判看如何“走出去”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1 09:17
今年7月,笔者随南京大学代表团前往瑞士苏黎世,参加全球谈判研究所(IGN)组织的2025年“全球谈判大会”,并围绕“深海采矿”这一焦点进行了模拟多边谈判实践。谈判过程真实再现了当前国际资源竞争和制度博弈的复杂格局。这也引发了笔者对于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以及中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资源管理的思考。深海采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有争议的边界问题之一。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作为主要规则制定者,一方面面临来自资源需求国和跨国公司推动工业化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回应岛国和发展中国家对生态风险的担忧。 国际环境所有组织。因此,深海采矿已成为经济利益、环境风险和国际监管框架三重博弈的交叉点。在这次模拟谈判中,笔者团队代表大洋岛国斐济。事实上,斐济对深海采矿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其经济发展依赖于渔业和旅游业。它认为深海采矿会对生态和沿海社区造成损害。这一立场不仅凸显了各国对脆弱环境的现有焦虑,同时也表明弱国必须利用道义话语和联盟策略来在博弈中获得相对优势。首先,国际谈判本质上是在多种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不同国家根据技术投入、资源禀赋、环境脆弱性等以及谈判结果明确自身利益优先顺序s 通常是混合解决方案的产物。协调多元利益、构建动态平衡是保持合作可持续的关键。其次,全球治理问题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高地。深海采矿不仅关系到资源,还涉及全球性的环境保护管理问题。大国应平衡发展与责任,提出兼顾公平和可持续的全球治理制度安排。最后,非正式场合的沟通往往是打破僵局的关键。在模拟过程中,“咖啡时间”成为斐济建立联盟和达成共识的机会,而不是正式的会议演讲。国际谈判不仅是“桌上外交”,更是“桌下沟通”。只有善于在正式和非正式环节之间灵活游走,才能赢得胜利。复杂游戏中的主动性。
这些启示并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企业和民间机构在“走出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复杂的谈判:有与东道国政府的政策博弈,也有当地社区、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提高谈判技巧不仅是外交官的任务,也应该是各类“走出去”实体的必修课。一是完善国际谈判框架和技能体系。此行期间,笔者参加了IGN提供的综合谈判课程,内容涉及利益识别、团队协作、冲突等多个方面。这也适用于中国“全球”主体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反应,应该受到政府、企业、智库和社会组织的欢迎。支持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需要。二、问题 指南需要扎根于实际领域。不同国家存在很大的制度和文化差异。只有通过现场深入沟通,才能跨越文化差异找到共同点,避免误解甚至冲突。这需要更多的学者和学生摆脱单一的国家视角,在实践中理解行为逻辑和他人诉求的根源,在真实场景中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将问题识别、立场理解和方案设计建立在新鲜的本土经验中。三是建立综合谈判人才培养机制。本次模拟谈判有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青年学生参加。笔者强烈地感觉到,中国在这一领域还缺乏年轻人才。我未来,我国高校和智库,特别是在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层面,可以考虑建立更多跨学科的谈判培训和模拟平台,通过基础理论、谈判规则和方法、案例分析问题、模拟谈判实践等培养复合型人才。 ——对话等,更好服务“走出去”战略需要。对于中国来说,未来在国际舞台上,不仅要坚守自己的核心利益,而且要融入这些利益,还要兼顾全球关切,展现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不仅要注重国家层面的外交谈判,还要推动企业、智库、社会组织提高谈判能力,形成多层次的对外交流网络。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守住底线,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赢得更多主动权。国家游戏。 (作者为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学生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