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从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到汽笛声,中欧班列开创了亚欧间国际运输新格局,也成为全球交流互鉴的纽带。 “十五五”规划建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这个方向的目标,这支“钢驼队”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快来看看记者对陕西西安的探访吧。新丰镇站是全国最大的货运站。平均每天有近600列中欧班列在此开行。 “十四五”期间,18000多趟中欧班列在此起降。列车正驶向西安国际港务站,准备装箱。今年新使用的智能车站系统,对运载车辆进出、货物装卸进行监控 24每天几个小时。每天有8000多个集装箱在园区穿梭,10分钟即可完成整列集装箱的信息核对和数据上传。 15秒内,卡车可通过智能门禁进站,精准导航至指定货位。五台正面吊和三台龙门吊均配备采集系统和控制平台,使操作人员能够精确控制集装箱类别和作业节点。不到2小时,一趟中欧班列就装满了。拖车和瞭望员在59条轨道中,调车机车司机接车、编车、拉停到指定地点,然后交给电力机车司机送回目的地。中欧班列正常情况下每90分钟一班从西安国际港务站出发。今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数量突破5列,000 第一次。拓展铁路配送体系,促进物流成本降低、提质增效。 “十四五”以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列车2.3万余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运送货物超过2200万吨。这支“钢驼队”持续加速的背后,有哪些硬核支撑?即使天气转冷,西安国际港站运行的列车依然火爆。伴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声,另一列满载汽车零部件和数码设备的跨里海列车出发了。 2024年以来,该线路运输准点率从23天减少到12天,不少仓库已提前预订。 “十四五”期间,这种“陆海联通”的新模式让中欧班列不断突破地域限制。跨里海和跨世界抽动海线避免拥堵;新开通的“西安-塔什干”快线,运输时效提高40%;综合交通连接青岛港、宁波舟山港等航运枢纽,26条国内组装线将供应范围拓展至长三角和大湾区。班列列车“跑得快”,班列列车的配送体系也不断扩大。不久前,首趟中欧班列从陕南安康回程的特种分拨列车开行,中欧班列(西安)二级分拨站增至5个。深化国际合作,优化密集的陆海运输服务网络,多渠道扩大储蓄。每趟列车都像一条铁环,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密相连。但这条道路将开放的不仅仅是铁路和集装箱。面对新的中欧(亚洲)铁路以提高“十五五”发展水平为目标,继续沿着更好、更优、更服务、更高效率的方向前进。哈萨克斯坦西安代码西安国际港站一是集装箱堆放妥当,物流公司从异地集结的货物可直接发往阿拉木图。该码头与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形成“枢纽到枢纽”的物流模式。智能运输系统自动匹配运力,数字化平台让中哈铁路和海关数据无缝对接。三小时轮班效率的提高也带动了企业货运量的快速增长。目前,已有超过17000家企业搭乘中欧班列(西安)。如今,从西安出发,走遍山海,只需15天,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就能发往E欧洲;短短7天,哈萨克斯坦生产的面粉就可以“变身”为炒面,登上百姓餐桌。面对“十五五”,连接亚欧的“铁骆驼商队”正在加速征程。从自动化终端到云端数字互联,从跨境站点链接到“点成网”的线路布局,新时代丝绸之路的传奇将在中华大地上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