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亚杰:中国养老“六维一体化”五个层面的实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7 09:11
在10月24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重点介绍了“十五”期间卫生、人口发展等内容。他在讲话中提到,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健全养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到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养老服务需求旺盛,进入规模化、快速增长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的养老产业正在从单一的服务向综合性的生态建设转变。通过“医、养、养、文、旅、金融”多尺度深度融合,探索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干符合中国国情。 “六维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以养老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服务。其实践路径可从五个方面形成。医养结合:解决医疗困境。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的双重需求,医养结合旨在提供持续的健康服务。一是推动医疗机构转型,将部分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成养老中心、临终关怀中心,实现“治疗-护理-长期护理”无缝衔接;二是支持养老机构嵌入医疗资源,通过设立内部诊所、建立医院转诊机制等方式解决院内老年人的医疗问题;三是扩大家园医疗保健,并依靠家庭医生团队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门诊治疗和慢性疼痛管理。到2024年,全国取得医疗卫生机构资格和养老机构登记的综合医养机构达到7800家以上,床位总数达到200万张。大部分地区老年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超过80%,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难的结构性矛盾。 整合健康与保健:从“治疗常见疾病”到“防患于未然”。医疗保健包括“以健康为中心”而非“以疾病为中心”,强调主动健康管理。实践中,一些地区整合辖区内不同的卫生服务组合,为社区老年人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性;其他社区设立健康监护站,配备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实现健康风险预警、早期干预。这种模式在降低老年人发病率、节省医疗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效果,逐渐形成了“预防-维持-护理”的良好循环。文化融合:看到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老年人对社会参与、精神修养、自我实现的需求日益凸显。文化与文化的融合主要通过三类载体推动:一是扩大成人教育供给。到2023年,全国建成7.6万所各级各类成人大学,开设书法、舞蹈、智能科技等课程,每年服务超过2000万成年人;组织开展老年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等活动,增强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感和文化受益感。三是构建志愿服务体系,鼓励年轻群体(包括健康勤劳的成年人)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实现为老做事和为老有所乐有机结合。结合。旅游与养老融合:激活养老服务新动能。旅游与养老融合是通过区域整合、资源整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需求。例如,北方省份与海南、云南等地合作推出“冬南夏北”候鸟式养老线路;一些好的地方开发了慢行和健康保健产品,并配套医疗和保险服务。同时,全国养老服务平台已上线双方共建,整合多地机构资源,提供标准化的一站式服务,不仅转化了区域资源,也提高了养老生活的体验性和流动性。普惠金融:构建产业发展固东安全网财政支持是养老服务体系可持续运行的关键,主要是建立多元协调的资金供给机制。一是发展“惠民宝”等普惠医疗保险,减轻老年人的医疗支付压力;二是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推出养老理财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帮助老年人实现资产长期稳定增值;三是探索“时间银行”等互助模式,为未来服务存储和兑换志愿服务时间,建立内生支撑。港口网络在 matatcome 的关怀下走向社区。我国养老产业“六维一体化”转型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当前相关实践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面临资源配置不均、专业人才缺乏、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这需要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双管齐下。在理论层面,需要深化协同管理研究,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的权利与责任边界。政府制定标准、设定底线,市场提供不同服务,社会力量弥补不足,家庭提供初级照顾,形成不同的共治格局。同时在我看来,我们注重区域差异,根据城乡、东西部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融合路径。政策层面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养老服务准入标准、服务规范和监督机制,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补贴、职称评审等政策吸引护理、康复人才加入养老领域;三是促进科技进步,鼓励智能设备研发,建设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和准确性。 (作者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