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中国出台新规为“降温”马拉松热
栏目: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25-11-11 09:14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0日文章,原标题:中国各地政府举办马拉松热情高涨,新规让被中国跑者心目中被誉为“国马”的北京马拉松“降温”,11月2日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终点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风景大道。当天参加北京马拉松的资深跑者小毅(化名)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笑称,全国各地同一天的马拉松赛事太多了,中国跑者的数量毕竟有限。 “大家都开玩笑说‘腿不够’。”今年北京马拉松的参赛人数超过32000人。小艺估计其他中小型活动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和政策推动,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遍地开花oss中国近10年来,掀起了“赛马热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仅举办路跑赛事51场,2019年增至1828场。中国田径协会今年3月发布的年度工作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共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赛事总规模704.86万人次,同比增长。从 2023 年起将达到 100 万。这一数字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以无锡马拉松为例。今年赛事设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欢乐跑三个项目,共有3.5万人参加。官员透露,此次活动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达5.05亿元,同比增长78.2%。 然而,就在北京马拉松开赛前一个月,全国多地我国相继宣布取消或调整赛事,出现“降温”迹象。中国田径协会也在10月31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相关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了11项详细要求,涵盖赛事主题、保障机制、报名制度、公益安排等方面。有体育媒体人士表示,11条要求是为了进一步细化此前的安全规范比赛要求。其中较现代的是第五条和第十一条:前者要求健全抽签和配额分配制度,群众运动员配额原则上不得低于总配额的90%;后者鼓励组织健康跑、趣味跑等活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跑步者的健身需求。两者都是为了对抗马拉松名额销售的混乱ing。中国经济学家潘和林认为,《通知》旨在提高马拉松举办门槛,提高赛事质量和安全性。 “客观上,天气变冷是因为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成本会增加。”小毅支持政府加强监管,认为“踩刹车”是必要的。他表示,不少当地人认为,三四线城市的政府可能会盲目跟风,举办竞赛,以追求政绩或形象工程。从经济角度来看,“他们肯定会赔钱”。他发现,有些主办方会在全程马拉松或半程马拉松之外增加赛事,以增加人数,这会让赛道显得特别拥挤。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全程马拉松运动员来说,这种感觉不太好。好吧。” (作者周跃祥)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