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曲静和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胡晨风,根据你是“苹果人”还是“安卓人”进行评论,恶意制造社会对抗,收割流量以牟利,突破监管红线。近期,他在多个平台的账号被封禁,内容被清空,然后账号被彻底注销。 (据央视新闻11月5日报道)用手机本来只是每个人的不同行为和消费选择,但胡晨峰却把它扭曲在“精英人群”和“安卓底层人”之间,将逛菜市场、买国货等日常行为污蔑为“底层的象征”,利用消费多元化制造极端歧视,以收割流量进行商业变现。这种恶意操控本质上是利用人性弱点来贩卖焦虑。不仅传播虚假、混乱的价值观,还撕裂社会共识,激化群体矛盾,让网络空间充满对立和仇恨。这种网络惹事生非、恐天下太平的流行,只能说是因自身过错而被禁止,皆大欢喜。在互联网空间,类似的“流量毒”操作已在业内悄然形成。从“城vs农村”到“性别vs北方”,从“性”到“年龄歧视”饭圈禁令,为了博取关注,一些自媒体不同群体互相攻击。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的过时叙事,让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对抗,让网络空间成为情感宣泄场所。国家网信办近期开展“清理审查恶意煽动负面言论”专项行动。情绪”,重点打击行为利用身份、地域、性别等标签炒作对抗、煽动群体攻击。无论是利用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的身份标签制造污名和炒作,还是利用影视作品、体育赛事等话题挑起“粉丝圈”攻击,还是纵容二次元群体、“喷青”组织煽动他人对抗甚至“开箱”,都被纳入纠正范围。胡晨峰账号被封禁,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监管部门对煽动对抗的“有毒流量”零容忍:如果挑战监管红线、扰乱网络秩序,一定会付出代价。网络空间流量的浪潮应该用来传播正能量价值观,引导向善的事物向上,而不是用来挑起矛盾、迷惑人心。把“有毒流量”当作一场盛宴的博主们似乎既名声大噪,短时间内发财,但实际上他们非常犹豫是否要相信法律并守住法律的红线。胡晨风的绝酷结局是最形象的警示:撕裂社会所获得的流量最终毫无意义,践踏底线的营销也必将自食恶果。监管部门的这一重击,不仅是对个别违规行为的处罚,更是对内容创作底线的重申。只有坚守内容价值和社会责任,才能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网络空间是否畅通,与每个参与者的重要利益密切相关。保持这种清晰度需要监督、平台和用户。携手共治:监管筑牢政策底线,打破黑灰色产业链。平台肩负着守护和营造健康生态的责任。用户提高媒体素养,参与管理、共同管理。只有以制度倒逼技术、以技术赋能责任、以责任唤醒正义,才能筑牢“有毒流量”的坚固防线,让网络世界成为传递价值、凝聚共识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