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毅:从技术压迫的角度看“美国例外”
栏目: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25-10-16 09:31
编者按:近期,华盛顿在经贸领域的言行再次向世界展示了美国的一套“优先”逻辑:赢家从不肮脏。破除美国霸权的逻辑陷阱,揭露按一国需要制定政策的“双重标准”、伪多边主义等行为特征,对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开放的、普惠性、均衡性、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报推出一系列评论,从科技和金融的角度还原“美国式贸易”的本质,以正视之。美国贸易和科技政策所呈现的毫无瑕疵的“双标”逻辑,被一些网友调侃为“从来不肮脏的赢家”。它的主要信息是:Whatever 我需要,你必须提供;无论你擅长什么,我都会停下来。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芯片和新能源汽车:“你需要什么,比如高端芯片,我就禁止;你擅长什么,比如电动汽车,我就拒绝。”这种看似荒唐的逻辑,凸显了美国霸权的一贯思维:规则解释权永远掌握在美国手中,永远是“例外”,不受制于阻碍其他国家的规则。 “美国例外”来自于深深的优越感。长期以来,美国政治文化都是诸如“昭昭天命”、“山上之城”之类的小概念。人们认为,美国是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家,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自诩为“善”的化身,可以不顾一般规则,随心所欲地定义“是非”。美国奉行典型的务实主义观用法:适合就使用,不适合就扔掉。当国际规则本身有用时,美国就喊“规则第一”;当国际规则本身有用时,美国就喊“规则第一”;当规则限制自己的行为时,美国就会绕过国际法律体系,随意毁约、退群。这种双重标准早已为国际社会所诟病。近年来,美国不仅对特定国家实施高端芯片出口管制,还泛化使用制裁工具,迫使第三方企业“选边站队”,甚至限制非美国企业,人为切断全球产业链,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来维持自身技术垄断,迫使许多国家陷入困境。 科技领域“去美国化”或“美国化”的二元困境。从产业竞争层面来看,美国对新兴技术领先国家的排斥,也暴露了“你所擅长的,我就不给”的“双重标准”。无论是电动汽车、光伏产品还是5G通信,只要外国企业表现出领先优势,美国就会以“国家安全”和“公平贸易”的名义迅速实施市场准入限制或高关税。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也暴露了美国在任何重大领域都无法容忍被其他国家超越的焦虑。即便是对其传统盟友,美国也屡次出台歧视性补贴政策,并利用《通胀削减法案》等国内保护条款来挤压外国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芯片封锁到绿色技术独占政策,美国所谓的“竞争”策略,说白了就是不择手段压倒对手。Zi,从而否定了对手的优势。这不是公平竞争,而是企图凭借先前的统治地位,提前淘汰对手。这反映出美国根深蒂固的傲慢和不安全感:一方面沉迷于“美国例外”的优越神话,不能容忍任何“后来者”;另一方面又害怕技术和市场的纵向竞争,只能用卑鄙的手段给对手制造障碍。正如学者们分析的那样,美国单边打压的逻辑是“美国例外论”的体现——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并试图凭借地位霸权永远掌控“游戏规则”。回顾历史,美国遏制崛起大国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在当年美国最巅峰的时候,这些举动却是常常被其言辞和繁荣的幻想所掩盖。二战后,美国首先打着“冷战”的旗号遏制苏联,不惜发动军备竞赛和高科技封锁。当日本半导体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时,美国也紧随其后,以“倾销”和“国家安全”的名义攻击其盟友日本。美国开创了先例,在全球范围内攻击盟友的经济利益,并以国家安全为由将贸易争端政治化。可见,美国在维护霸权方面还没有谈平等竞争。只要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无论对手是友还是敌人,他都会挥出大棒,要求对方“开放市场”,同时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有利领域。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如今,美国不再是一个冷漠的霸主。无论是高端芯片还是新能源汽车,美国霸权的“铁拳”都遭遇到越来越强劲的反击。对芯片的严格管控并没有阻止“中国芯片”,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的崩溃;贸易壁垒和补贴政策并不能挽救电力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崩溃。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正在为政府的短视付出代价。一个真正自信、坚强的人,不需要搞“小动作”;不敢面对竞争,只能以欺凌威慑别人的人,只会证明自己的弱小。为了赢得21世纪的竞争,美国必须放弃旧的“唯我独尊”的心态。否则,一味坚持“胜者不气馁”的游戏,只会让美国走得更远,最终走向失败。不断走上逆全球化和自我保护的错误道路,最终吞下傲慢和偏执的苦果。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服务热线
400-123-4567